- 读音:zhǐ ㄓˇ
- 读音:zhēng ㄓㄥ
- 简体字:征
- 异体字:征 徴
- 徵部首:彳
- 总笔画:15画
- 部外画:12画
- 字结构:左右结构
- 徵五笔:TMGT
- 徵仓颉:HOUGK
- 徵郑码:OICM
- 徵电码:1794
- 徵四角:28240
- 区位码:6571
- 康熙笔画:15画
- 徵五行:土
- 规范汉字编号:5960
- UniCode:U+5FB5
- 康熙字典徵的解释
- 徵的笔顺:ノノ丨丨フ丨一一一丨一ノ一ノ丶
基本字义
徵
zhǐ ㄓˇ
◎古代五音之一。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。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(即简谱“5”)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文之以五聲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”元·關漢卿《單刀會·第四折》:“五音者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”
其他字义
徵
zhēng ㄓㄥˉ
1、“征”的繁体字。
2、召集。如:“徵兵”。《史記·卷一·五帝本紀》:“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,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。”
3、責問、詢問。如:“徵詢意見”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,寡人是徵。”明·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卷九上·滇遊日記十》:“即徵其地名,據云:為鳳田總府莊。”
4、驗證、證明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。”
5、公開尋求、招請。如:“徵婚”、“徵文”、“誠徵女工”。
6、課取、收取。如:“徵稅”。《周禮·地官·閭師》:“以歲時徵野之貢賦。”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布常無藝,徵斂無度。”
7、預兆、跡象。如:“吉徵”﹑“凶徵”。《史記·卷四·周本紀》:“夫國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國之徵也。”
8、姓。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十六蒸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徵 | 陟陵 | 知 | 蒸 | 平聲 | 蒸 | 開口三等 | 曾 | 蒸 | ţĭəŋ | tring/tiong |
廣韻目次:上六止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徵 | 陟里 | 知 | 之 | 上聲 | 紙 | 開口三等 | 止 | 之 | ţĭə | trix/tiio |
详细字义
◎徵zhǐ
〈名〉
(1)古代五声音阶“宫商角徵羽”的第四音。相当于工尺谱上的“六”,现在简谱上的“5”[ “6”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“5”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]
徵,五声之一,弦用五十四丝,其声清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(2)又如:徵羽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)
(3)另见 zhēng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八】【𡈼部】徵
召也。从微省,𡈼爲徵。行於微而文達者,即徵之。𢾷,古文徵。陟陵切〖注〗𢽠、𡈼、𢽡,古文徵。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召也。召者,𧦝也。周禮司市典祀注,鄉飮酒禮注,鄉射禮注皆曰。徵,召也。按徵者,證也。驗也。有證驗,斯有感召。有感召,而事以成。故士昏禮注,禮運注又曰。徵,成也。依文各解。義則相通。从壬。从微省。會意。微卽𢼸也。陟陵切。六部。壬微爲徵。嫌上文未顯。故又明之。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。今補正。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。聞各本作文。今依韵會訂。又說壬微之意。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。是乃感召之意也。
方言集汇
粤语:zi2zing1
客家话:[东莞腔]zin1[客英字典]zhin1[海陆丰腔]zhin1[梅县腔]zhin1[台湾四县腔]tsiin1[宝安腔]zin1[客语拼音字汇]zin1
潮州话:di2(tí)dêng(teng)
English
summon, recruit; musical no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