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读音:biāo ㄅㄧㄠ
- 繁体字:幖
- 异体字:標
- 幖部首:巾
- 总笔画:14画
- 部外画:11画
- 字结构:左右结构
- 幖五笔:MHSI
- 幖仓颉:LBMWF
- 幖郑码:LIFB
- 幖四角:41291
- 造字法:形声
- 康熙笔画:14画
- 幖五行:水
- 规范汉字编号:7824
- UniCode:U+5E56
- 康熙字典幖的解释
- 幖的笔顺:丨フ丨一丨フ丨丨一一一丨ノ丶
基本字义
幖
biāo ㄅㄧㄠˉ
1、古同“标”,标志。
2、幡:“立木为表系丝其上谓之幖。”
3、酒店的招子。
4、用文字或其它事物表明。
5、量词,用于书卷:“有书数千幖。”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四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飊 | 甫遙 | 幫 | 宵A | 平聲 | 蕭 | 開口三等 | 宵A | 效 | pjeu/pieu | pĭɛu |
词性变化
◎幖biāo
〈动〉
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 [indicate]
穗草为尊,锦幖其端。——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
详细字义
◎幖biāo
〈名〉
(1)标志。后作“摽” [mark]
幖,幖识也。从巾,票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徽号曰幖。——《通俗文》
著黄巾为幖(幖)帜。——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
明立標帜,为出入之驰道。——《金史》
(2)酒店的招子 [flag]
幖,今酒旗,俗称幖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七】【巾部】幖
幟也。从巾𤐫聲。方招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𢅽識也。亦三字一句。各本作幟也二字。今正。通俗文曰。幑号曰幖。私記曰幟。周禮肆師。表齍盛告絜。鄭注。故書表爲剽。剽表皆謂幑識也。按剽表皆叚借字。幖其本字也。凡物之幖識亦曰幑識。今字多作標牓。標行而幖廢矣。从巾。𤐫聲。方招切。二部。
方言集汇
客家话:[客英字典]biau1[海陆丰腔]biau1[梅县腔]biau1[台湾四县腔]biau1beu1